加工技術
金屬加工技術是一個廣義的工藝術語,它結合工業、科學和冶金。是一種將文化、種族及文明,並融合藝術在一起的重要實踐。人類最古老的金屬加工技術,是由錘子和鐵砧的錘擊開始。直到西元前 2500 年,人類學會以熔融金屬澆注到模具的鑄造工藝。在脫離新石器時代後及經歷青銅器時代的啟發,約至西元前 1400 年,人類發現鐵器比銅器有更好的磨耗及功用,於是更廣泛的在礦石中採選鐵礦為原料,透過不同型態冶金煉爐的設計及控制高溫的技術,製造出各種農耕工具以及武器,這個時期在人類文明發展上稱為「鐵器時代」,鐵器時代的興起成為金屬加工的重要發展時期。
直到近代,機械工具被廣泛運用之前,金屬加工仍只能以手工使用鑿子、錘子、銼刀、鋸子和鉗子進行加工,加工精確度不高,難度也大。而因為工業革命的興起,蒸汽鍋爐提供動力來源後,利用機械動力做零件加工變得越加普遍,金屬加工也分別出銑削、車削、研磨、刨削等不同形式加工方式,並且也發展出各式的加工工具,如銑床可分為萬能銑床、立式銑床與臥式銑床;車床則有普通車床、桌上車床、立式車床、自動車床等型式。
而加工技術在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及進化後,也結合電子計算機的計算能力逐漸開發出具備高精密度的CNC加工機,加工精度可在1~0.1微米(µm)、表面粗糙度(Ra)0.1~0.01微米(µm)的範圍,並且精度及表面粗糙度的界限不斷的再進步。現代的精密加工技術除了在精密度的確保外,如何避免加工過程的累積公差、加工效率的提升及整合表面處理技術等,都是加工中需要一同克服的問題。

所謂精密加工,指的是工件加工特徵的精密度要求遠超出一般工業零件的標準。精密加工常用於對精密度要求極高的產業,例如航太工業、國防工業、醫療器材產業等等。這裡提的精密加工,不僅限於微米等級的尺寸精度,還包括極光滑的表面粗糙度,以及極精準的形狀精度的技術。
在認識到精密加工有上述的極微小、極光滑與極精準的加工特徵外,要如何達成這些加工特徵,則需要透過以下條件的配合。首先是減少更換夾治具或工具機,因為每一次的更換都會增加累積公差。為避免以上狀況,車銑複合加工設備與多軸工具機因應而生,可在一次動作內完成夾持加工。此外還有溫度因素,如環境溫度和工具機運作時的溫度變化。溫度對精密加工的精度影響甚大,舉凡不同季節的氣候變化、當日的溫度變化,以及工具機運作時的熱變位誤差等都會影響到精度。最後還有外部環境因素,如工具機在定位後因地震或其他外力導致的水平變化,或是工具機因長時間使用的內應力導致的結構潛變,也是影響精度的其中一個因素。
我們為持續提升精密加工的高精準度,目前已有引進多軸複合式工具機,並改良加工環境減少溫度變化,更重要的是導入線上量測技術,透過即時補正的方法,以避免加工過程中因磨耗引起的誤差,或直到加工完成後才發現的誤差所造成的資源浪費。上述提及環境與機械技術等因素,最終仍有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影響精密加工,即為人員素質。從業人員必須對精密加工的製程與影響精度等因素有概念,再搭配廠內的高精度加工設備,才能確保精密加工品質。完成機械加工後,在後段組裝與保存的環節,環境因素的控制同屬重要,才能維持前段機械加工達到的精準度要求。
除了前述的硬體設備與人員素質,精密加工裡還有一個非屬製程相關卻會影響結果的因素。現行的精密量測多透過數學運算得出所需數據,若我們與客戶未事先確認彼此的量測手法並達成共識,雙方得出的量測結果可能會出現落差,甚至影響到最終的精準度判定。這屬於精密加工裡非屬軟硬體範圍,卻是會影響到精準度的一個因素。
綜合以上條件,精密加工是一個需要高度管控設備與環境因素的產業,從業人員也要有精密加工製程與技術的背景知識,再加上跟客戶有效溝通,才能做到符合客戶需求的精密加工成品。